走進“文學巨匠時光”
中國政府采購招標網 發(fā)布時間:
2025年02月28日 08:32
走進“文學巨匠時光”
一磚一瓦,一房一宅,在城市的故事里,新舊更迭如同四季輪轉,名人故居是不可或缺的章節(jié)。山東青島黃縣路12號,老舍在此創(chuàng)作出《駱駝祥子》;上海虹口山陰路132弄9號,魯迅在此學習生活;北京東城后圓恩寺胡同13號,茅盾晚年在此居住……近年來,多地注重名人故居保護,使市民游客能在這里重溫昔日時光,開啟與文學巨匠的跨時空對話。
駱駝祥子博物館(老舍故居)今年年初經過修繕綻放出新的光彩。據了解,老舍故居建于20世紀20年代,建筑面積約400平方米,坐北朝南,是一座“一”字形的磚石結構二層樓房。
去年,為紀念老舍先生誕辰125周年,青島市啟動了修繕保護工程,遵循建筑原有結構分區(qū),對建筑外立面墻面、屋面、窗戶等進行了翻新改造。修繕后的老舍故居樓體堅實,磚紅色的窗框和樓梯色澤明亮,整個院落散發(fā)著古樸典雅的氣息?;◢弾r門垛仍保持著原始面貌,右側懸掛由老舍的兒子舒乙親筆題寫的“駱駝祥子博物館”木牌,左側懸掛“老舍、老舍”木牌,端莊肅穆。
樓前正中矗立著老舍半身雕塑,相隔5米就是這個院子的第二“主人公”——駱駝祥子與人力車雕像,它們共同守護著這片文學圣地。院內的“祥子行動路線圖”由舒乙根據父親創(chuàng)作的《駱駝祥子》親筆繪制,圍墻上還鑲嵌著《駱駝祥子》陶版畫,一處處考究設計將人們帶回那個充滿悲歡離合的年代。
走進博物館,市民游客可依次觀看序廳、版本廳、創(chuàng)作廳、藝術廳和青島廳五個展陳部分,這里全面展示了老舍在青島期間的創(chuàng)作與生活。
版本廳內,從連環(huán)畫到線裝本,從國內到國外,各種版本的《駱駝祥子》琳瑯滿目。經統(tǒng)計,這部小說被翻譯成30余種語言、40余個版本,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被翻譯語言最多的長篇小說之一。創(chuàng)作廳是孕育《駱駝祥子》的搖籃,展廳內懸掛有老舍的結婚照、全家福,還陳列了當年他使用過的毛筆、養(yǎng)水仙花用的花盆以及收集的名人印譜等。藝術廳展示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從1957年~2010年不同時期的《駱駝祥子》演出劇照,電影、電視劇、曲劇的劇照及蠟染版海報。青島廳則講述了老舍在青島的歲月,展柜中陳列的都是他在青島創(chuàng)作的作品。
上海魯迅故居位于山陰路大陸新村,是一幢紅磚紅瓦的3層樓房,這是魯迅在上海的第三處寓所,他于1933年4月11日攜妻兒遷入。因大陸新村在20世紀30年代地處“越界筑路”地段,具有半租界性質,所以魯迅稱自己的書房為“且介亭”(取租界兩字之半為“且介”,“亭”為“亭子間”之意)。在這里,魯迅從事了大量創(chuàng)作、翻譯、編輯工作,先后創(chuàng)作和編選了歷史小說《故事新編》和《偽自由書》《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等七本雜文集,翻譯了《表》《死魂靈》等四本外國文學作品,編印出版了《引玉集》《木刻紀程》等中外版畫,還編校出版了瞿秋白的譯文集《海上述林》。同時,還組織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左聯(lián)”活動。
故居里陳設的家具絕大部分是原物,由魯迅之妻許廣平捐贈并親自按照當年原狀布置、復原,屋前有小天井,底樓是客廳、餐廳。魯迅生活的細節(jié)就藏在一件件家具和物件里。
一樓前間是客廳,后間是餐室,二者用壓花玻璃的白色屏門隔開。會客室中間放著一張棕黑色的長方形西式餐桌,周圍有5把椅子,西墻放著書櫥、手搖留聲機及瞿秋白寄放于此的翻蓋書桌,這張書桌是二人友情的見證。二樓的前間是魯迅的臥室兼書房,他在這里寫作、編選、翻譯了大量小說、雜文、版畫,會見過瞿秋白、茅盾等人。書桌旁有一張?zhí)僖?,是魯迅思考、休息的地方。窗邊的日歷和梳妝臺上的時鐘標記著一個時刻——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時25分,魯迅在此刻與世長辭。
除了故居,不少市民游客會去魯迅的“生活圈”——四川北路、多倫路及周邊走走,去內山書店舊址、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會址紀念館、木刻講習所舊址、魯迅紀念館、魯迅墓等,跟隨著鐫刻在地磚上的“魯迅小道”標識,就能跨越時空與魯迅的足跡交匯。
鏡頭轉向北京茅盾故居,這里是茅盾在1974年12月~1981年2月間居住的地方,見證了茅盾晚年的生活與工作。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座故居是一座具有典型北京特色的二進四合院建筑。內部格局完整,起居室、會客室等均保持了茅盾當年居住時的原貌,陳列有茅盾的生平事跡展覽及其生前的部分書籍、日常用品、衣物、文具、證件等遺物,甚至還有茅盾的臉部面模和手模等展品。故居于去年3月27日重新對外開放,成為公眾了解茅盾文學成就和生活軌跡的一個重要場所,包括三個展廳——“從文學青年到革命者”“子夜與大地”“霜葉紅似二月花”。
“從文學青年到革命者”——步入展廳,那些栩栩如生的場景,將參觀者瞬間帶入茅盾激昂澎湃的青年時代。他以筆為武器,為民族解放事業(yè)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
“子夜與大地”——展廳引領參觀者步入茅盾小說所植根的廣闊歷史時空。以其扛鼎之作《子夜》為核心,通過一系列珍貴實物展品,勾勒出20世紀初葉中國社會處于新舊交替、東西碰撞、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激烈沖突的特殊時期,描繪出大時代背景下各階層人物的命運浮沉,進而探討工業(yè)化進程、階級矛盾、民族覺醒等主題。
“霜葉紅似二月花”——展現(xiàn)茅盾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生活畫卷與工作軌跡。茅盾文學獎是茅盾留給中國當代文學最重要的文學遺產之一,見證了中國當代文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與繁榮。
穿越歷史的煙云,輕拂歲月的塵埃。越來越多的名人故居,正在向越來越多慕名而來的市民游客講述著如煙的往昔、現(xiàn)代的故事。
摘自 《中國建設報》 蘇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