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路建:科技創(chuàng)新助推PPP項目提質增效 人民網(wǎng)7月16日電(記者王靜)7月16日,貴陽至黔西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兩地行車時間從2小時縮短至50分鐘,全力帶動烏江源百里畫廊東風湖、織金洞、百里杜鵑等國家級旅游風景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為沿線各縣鄉(xiāng)農產品的運輸提供了便捷的交通環(huán)境。據(jù)中交路建貴黔公司總經理姚進介紹,這條投資達90億元、全長78公里的高速公路,由中交路橋建設有限公司(簡稱“中交路建”)以“BOT+EPC”模式投資建設,在科技創(chuàng)新、環(huán)境保護、降本增效等多個方面,均體現(xiàn)出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獨特優(yōu)勢。鴨池河特大橋是貴黔高速公路全線控制性工程,采用雙塔雙索面斜拉橋設計,大橋全長1450米,主跨800米,東塔高243.2米,西塔高258.2米,河面與橋面垂直距離達到380米,是目前建成的世界跨徑最大鋼桁梁斜拉橋。從全景航拍鏡頭中可以看到,鴨池河特大橋如一條紅白相間的彩帶,凌空飛架在蜿蜒的鴨池河谷兩岸,從大橋中間看去192根直徑達26厘米如水桶般粗細的鋼索就近在眼前,它們在橋梁主體上畫出一道道優(yōu)美的線條,就像蝴蝶的翅膀在空中伸展舞動,更凸顯出大橋建筑的幾何美感。鴨池河特大橋是典型的山區(qū)大跨徑橋梁,建設主要面臨三個方面挑戰(zhàn)。首先是大橋地處烏蒙山區(qū),雨、雪、霧等惡劣天氣年平均天數(shù)達到208天,嚴重影響生產效率的提高;第二,橋址處于深切峽谷中,瞬時風力可達11級,且場地極為狹窄,給鋼桁梁拼裝等施工組織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第三,鋼桁梁采用大節(jié)段、長懸臂拼裝,最大拼裝長度400米,軸線標高偏差精度控制在10毫米以內,施工控制難度極大。然而,這樣一座高難度的世界級橋梁,中交路建從開建到合龍,僅用了33個月。項目經理莊值政將這一速度,歸功于中交路建多年來在國內外特大型橋梁建設上的技術積累和不斷創(chuàng)新。為確保鴨池河大橋建成優(yōu)質工程,中交路建團隊全力開展科技攻關,在“索塔節(jié)段鋼筋整體吊裝施工技術”、“冬季高塔蒸養(yǎng)成套技術”、“350噸大跨徑纜索吊工程應用技術”、“鋼桁梁組裝與整體吊裝聯(lián)合施工技術”、“連體掛籃懸臂與落地大鋼管支架施工工藝”等五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實現(xiàn)了重大創(chuàng)新,確保了大橋建設順利推進。作為參與國內高速公路PPP項目建設最早的企業(yè)之一,中交路建自2007年以來不斷創(chuàng)新模式,以“BOT+EPC”模式,投資建設了貴都高速公路、重慶涪豐石高速公路、貴州道安高速公路、貴黔高速公路、廣東清西大橋連接線;以“PPP+施工總承包”模式投資建設重慶忠萬高速公路;以“BOT+EPC+政府補貼”模式投資建設廣西貴隆高速公路;以PPP模式投資建設貴州甕馬鐵路,不斷創(chuàng)新深化與政府合作的模式與領域。同時,中交路建以雄厚的技術實力,全面助推PPP項目提質增效。公司科技投入增長與生產業(yè)績同步,經費投入年均增長23%,為科技創(chuàng)新營造了良好環(huán)境。在橋梁建筑界最具技術含量和施工難度的跨海大橋、懸索橋、斜拉橋、大型鋼管拱橋、大跨徑剛構橋等領域,中交路建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23項關鍵施工技術獲得36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8項科技成果通過省部級科技鑒定;擁有國家級工法9項,省部級工法36項;中國優(yōu)秀專利獎2項,國家發(fā)明專利19項,實用新型專利95項;軟件著作權42項。“火箭拋送先導索技術”、“強涌潮深水基礎施工技術”、“加勁梁端鋼管連接施工技術”、“懸索橋復合式隧道錨碇施工技術”、“提籃型系桿拱橋豎轉技術”、“外海超長橋梁關鍵技術研究綜合應用”、“大傾角裸巖面大型深水基礎施工技術”等一大批新技術均處于國內外領先水平。
來源:人民網(wǎng) 作者:
|